三個多月前閒聊政府發消費劵和發現金有無差別的問題,依文中敘述,好似政府不管發現金或消費券,理想上都能依循目前的經濟體系發揮乘數效果,創造出更多 GDP,也等於創造出國民所得。然而,實際上沒那麼簡單!實際上並不能創造出預期效果,這並不是發現金或發消費券的形式問題,而是經濟體系的問題。

經濟可說是充滿了矛盾和不可控制,但它又默默地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控制。那隻看不見的手不是某個人、某個機構或某個政府伸出的手,而是經濟學的基礎:供需法則。當然,供需法則說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它卻有點難以捉摸,這就造成經濟現象似簡單卻又難以明白。所以有經濟學者說:「十個經濟學家有十一種意見。」經濟學家或學者都不能說確實把握,我這只看過初等經濟學教科書,又不主修經濟學的人,也只能隨便聊聊。

供需法則說:一個經濟人(經濟體系上的一個人,不是經紀人)在經濟體系中要取得特定財貨,需要付出另一種財貨(在現在這個經濟體系,就是付出貨幣。市場就是以一種財貨換取另一種財貨的地方或系統。以特定財貨 X 而言,你願意付出(以現行體系而言是)貨幣去換取該財貨,你就是需求方;提供該財貨換取貨幣的是供給方。當 X 價格便宜(以貨幣計價為例),你願意也實際會多買;價格高時就少買。這樣的價格和需求量的關係稱需求法則,以曲線來表示就是需求曲線。而財貨 X 的供給方又有不同景象,價格低不願多供貨,價格高則願意多賣。最後,供需雙方達到一個均衡,供給者的供給曲線與需求者的需求曲線相交於一點,決定了市場上 X 財貨的供需價和供需量。

上述供需法則人人都知道,天天在經歷。前半年雞蛋的供給減少,除了造成有時候買不到蛋的情況,甚至造成一些些恐慌性需求,也就是整體需求反而增加(同樣價格需求量增加,或同樣數量願意支付較高價格),蛋價也自然而然地提高。這又點出一個經濟體系的特色:心理因素,群眾心理影響經濟行為,影響經濟結果。在股市上這一點尤其明顯:本來各種期間的移動平均線應代表過去的修勻值,例如算至今天的 30 日移動平均股價應代表 15 日前的修勻股價或趨勢股價,但技術分析說它代表現在的股價趨勢,於是股民信了,於是今日上漲的移動平均被認為代表現在是處於多頭階段,殊不知它只是代表半個計算期前股價的變動趨勢。但股民相信股價現在處於上漲趨勢,就奮力買進,而減少賣出,於是供給減而需求增,股價也就真的漲了。反之,今日移動平均的下跌其實是半個移動週期前股價是下趺趨勢,但依據技術分析的說法是現在股價有下跌趨向,於是賣多買少,也就是供給增而需求減,於是股價也如預期地跌了。

經濟體系是信心的結果,我們的貨幣只是一張紙,因為我們對它有信心,所以才有價值。政府為了讓民眾有信心,所以不能隨意印製貨幣。現代的貨幣原本是金本位,意思是當初政府印製貨幣,承諾貨幣可換得等值黃金;其後發現金本位限制太大,變成金匯兌本位,貨幣不能直接要求兌換黃金,但能兌換外幣,而該外幣可能實行金本位而可以去該國兌換黃金。不過現在恐怕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實行金本位,而都是匯兌或信用本位。台灣五六十年前定期會在報紙刊登公告,告知民眾:發行了(在外流通的)多少通貨(實質貨幣),其背後是多少黃金、多少外匯、多少台糖提貨權;現在中央銀行如何發行我就不知道了,但無論如何,政府是不敢任意發行貨幣的,除非打算把台灣經濟搞垮。貨幣發行太多而市場上沒那麼多財貨,結果就是物價瘋漲,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實際上「貨幣」不只是政府發行的通貨,還有銀行體系創造的信用貨幣。現代人不可能把錢用現金形式藏在家裡,絕大部分放在銀行。銀行為什麼沒向儲戶收保管費,還要付給儲戶利息?因為銀行可以貸款給需要用錢的人並收取利息;而貸款人也不會抱著一堆錢出去,而是把錢又存進銀行(不限於同一家),而這筆錢又可以被借出去。當然銀行也不能把收到的存款完全放貸出去,除了中央銀行會要求提存準備以外,銀行也要在存戶要提款時能如願,不能掉鏈子。但這也需要存款人對銀行有信心,不管哪家銀行,只要存款人對彼失去信心,擠兌的結果必是銀行付不出來所有存戶的提款,除非國家干預或該銀行人緣太好別的幾家銀行全力支援,這也要擠兌並沒有全面爆發(不是全部存戶都去要求提款),否則大概沒有哪一家銀行能撑住。由於銀行體系的作用,市場上的貨幣總量實際上是政府通貨的數倍。再者貨幣經由交易財貨而週轉,並不是交易後就消失了,X 財貨的供給方是 Y 財貨的需求方,所以一定期間的貨幣流通總值不只是某時刻的貨幣供給量,而還要乘上貨幣平均週轉次數才得到一個期間的貨幣總值。此貨幣總值需與市場上財貨總供給價值匹配,如財貨減少而貨幣供給量增多,則物價上漲。不過物價上漲又豈只是貨幣數量?供給者的預期心理(如公務員調薪)而抬高物價(供給減少,或更明確地說是供給線左移),需求者的預期心理(因某些原因而願意多支出)而需求增加(需求線右移),就造成物價上漲的結果。

經濟體系也充滿了矛盾,如前述貨幣薪資的提高可能促使了物價上漲(如 2022 年兩次公務員薪資微調,結果至少飲食業兩波漲價)。物價上漲理論上財貨之生產者更願意多生產,提高供給量;但其員工成本可能受到調高的壓力;而沒有明確訊息顯示消費者可能增加需求,生產者也不能真正擴大生產規模。在對外貿易這事,同樣存在矛盾現象。財貨賣出多而買入少,代表賺到了外匯。但這也表示生產的財貨輸出了,相比於把這些財貨提供國內,等於前述市場上財貨的供給少了;而外匯意謂政府需發行等值的本國通貨,又透過銀行體系創出更多貨幣。那麼貨幣供給增加而財貨供給減少,不是迫使物價上漲嗎?這樣說似乎多出口不好,反而是多進口增加財貨供給,而結購外匯買入外國商品減少了本國貨幣供給,有平抑物價之效?但另一想:出口的財貨如果不能出口了,一時雖增加了國內供給,最後卻是生產者不生產了,可能反而促使國內財貨供給的短缺;沒有賺得外匯,導致本國需要自國外購買的財貨沒有外匯可以購買,結果市場上財貨少了,生產者也跑了,本來能在該生產廠商處提供勞務獲取報酬的機會也消失了。其實對出口財貨而言,可以看成是額外生產的,如果不出口根本不會有該項生產行為,因此出口的財貨並非侵占了國內供給的份額,反而可能因有外銷,順便少部分內銷,反而提供了市場上可供交易的財貨。至於因賺得外匯而增加貨幣量的供結,其實以貨幣數量來看物價,還需要看貨幣的週轉頻率,如果因賺取外匯而兌換本國貨幣,這些貨幣並沒有或很少週轉出去,則對市場貨幣供給並無很大增量,結果對物價也就沒有很大增漲壓力了。然而,說沒影響並不是很切乎實際的,只是事先誰也無法預知究竟會有怎樣的、多大的影響,而出口增加代表生產的增加,也代表國民所得的增加;外匯增加代表可以向國外購買本國所需財貨的增加,也代表有能力向國外採購各種設備。而國民所得的增加,更是代表經濟總體的發展;國民個人所得的增加代表個人生活改善;經濟的發展代表政府稅收的增加,代表政府有能力改善國民生活環境。

對外貿易是經濟發展必要的,那是將財貨的需求面從國內擴增至國際,另一方面也將財貨的供給面擴充至國際。但對外貿易的出超固然使我們未來有能力向國外買更多物品財貨,卻也對國內物價產生衝擊。不只對外貿易出超可能導致物價上漲,薪工者的調漲薪資也一樣促進物價上漲,不只前述 2022 年的例子,過去的經驗也是如此。事實上經濟成長的同時總是伴隨物價的上漲,更別說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也總會促進物價上漲,例如調降利率、調降存款準備率、政府增加支出、刺激消費等都是促進經濟發展手段,也都對物價有推高效果。經濟總是要發展,物價也總是越來越高,這是常態,並非只因物價的僵固性使其易漲難跌。若物價明顯漲不上去,一是表示大家沒錢、需求減少了,二是表示財貨供過於求,生產者無利可圖也不願生產了,這就是景氣衰退的開端。所以為什麼發消費券?各國在疫情期間為什麼要補助企業、發錢給全民?不是政府真的是視人民為子民,只是害怕企業倒了、民眾對各種財貨的需求減少了,導致景氣衰退。

經濟成長的一個衡量指標是經濟成長率,簡單地說是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成長率,刨除物價上漲的效果就是實質成長率。國內生產毛額可以是最終生產物(財貨)的總值;或者是從原料至最終成品層層加值的總和;另一方面則包括原料、人工、資本等種種因素的報酬及利潤總和。所以說整體社會支出的多就是整體社會收入的多,所以政府支出不管是直接發給民眾或用於其他支出,透過你的支出是我的所得,我的支出是他的收入,層層週轉,希望能創造出遠高於第一筆支出的效果。然而,經濟體系是充滿矛盾和不確定的。如果是長期的支出擴張,無疑地透過正常經濟活動可以達到理論上的效果;但是臨時性、一次性的政府發放消費劵或現金,我們可以猜測:效果絕對沒有那麼好。先前我們已說過:發現金固然民眾可能沒有消費出去,發消費券也可能排擠掉現金支出,二者並無實質不同效果,或者反而因消費券不好直接交易週轉而效果更差?當然也可能心理因素導致結果有些差別。但除這些以外,須知光增加購買力不行,生產者不能因市場暫時地增加一丁點購買力就立即增加生產,結果是市場上財貨幾乎沒增加;如果民眾因為有這筆額外的購買力就瘋狂消費,只有促進物價上漲,導致以後實質購買力反而下降。如果一筆額外的購買力反而會使以後的實質購買力下降,生產廠商也不可能擴大生產。好在這種政府普發錢或消費券的事是在填補當時存在的需求可能下降時機,算是給民眾及生產者一個訊號:事情是偶發的,大家勉力維持住,經濟照樣會持續成長的。

說到刺激消費(支出),不免想到古訓「勸儉持家」鼓勵儲蓄。在現在普遍被接受的所得模型中,儲蓄率越高(支出率越低)均衡國民所得越低。從供需關係來看就是支出率低表示需求少,則交易量少而交易價也不高,於是生產者(供給)也少了,整個市場陷入蕭條。然而另一方面,儲蓄少那麼投資的資金哪裡來?沒有投資哪有生產?儲蓄越多才有越多資金可用於投資促進經濟發展。這種矛盾只有透過利率由市場決定均衡點,就好像一般財貨需求方希望價廉,供給方希望價高;錢要多用於現在消費或存起來看利率高低,欲投資生產者也看利率高低決定借多少錢去投資。兩方對利率的期望是相對的,由市場決定出均衡點。政府則利用經濟體系這個自然機制,在經濟可能衰退時干預(調降)利率以減少儲蓄促進投資;在經濟發展似乎過熱或物價要飊漲時時升息以提高儲蓄意願或抑制生產規模過度擴張,因為高峰過後可能是走向衰退。

經濟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供需法則,但經濟體系又錯綜複雜,不確定因素很多,特別是人心、群眾心理,事後的分析可能可以看出事情是如何演變成現況的,事前的預測與控制卻充滿了結果的難以預知。這就是一個外行人粗淺的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等死的老賊 的頭像
    等死的老賊

    劉應興的部落格

    等死的老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