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
徐正光、黃順二(民81,譯, Rosenberg 原著)
調查分析的邏輯, 2nd ed.(民68初版)
臺北: 黎明文化。
統計資料分析中, 於檢視兩變數之統計關聯時, 首要工作是指出它
屬於何種意義, 而且越明確越好。因為, 分析者所指出的關聯意義,
通常會決定下一步的分析工作。另外, 他所做研究是否具有理論貢
獻, 有賴於他所建立的架構。
[關係的意義]
兩變數間的關係可能有三種意義:
1. 對稱的關係 (symmetrical relationship)
--- 兩變數間互不影響的關係
(1) 同一概念的兩種指標 ---
分析: 因素分析、其他有關內部一致性的方法
Eg., 手心冒汗/心跳 同為焦慮表現。
常作捐款/常借錢給朋友 同為慷慨的表現。
(2) 同一原因造成的結果 --- 分析: 控制檢定因素
Eg., 花粉熱/玉米田大小 同受氣候影響。
(3) 一個整體各部分間的功能互依關係
Eg., "具形式、抽象及無私情規則的組織"
與 "複雜的、階層化的系統"
同為「官僚制度」之兩個功能互依部分。
(4) 一個「結叢」中同時存在的各部分 --- 無功能互依
Eg., 參加xx俱樂部/觀看xx表演 同屬「生活方式」的部分
活動。
(5) 巧合
Eg., 東方人佔人口比例/食米消費量 只是歷史與地理上的
偶然。
2. 相互的關係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 兩變數間相互影響的關係
Eg., 接觸政黨宣傳←→政黨隸屬
不同政黨信念使人選擇不同政黨宣傳, 然後又加強各自
的信念。
Eg., 社會地位←→疏離態度
低地位造成疏離, 疏離又造成低地位。
3. 非對稱的關係 (asymmetrical relationship)
--- 一個變數影響另一變數的關係
(1) 刺激與反應間的關係
Eg., 雨水→小麥價格
。需注意: (a) 接受刺激與否的對象, 其比較基礎是否一致?
(b) 自選擇性偏誤 --- 如: 宣導影片→態度
(2) 性向與反應間的關係
Eg., 自由主義→選舉行為, 性向→社團
。性向;在特定情況作某種反應的傾向。
(3) 性質與性向或行為間的關係
Eg., 年齡→保守性, 地區→投票行為
。性質;較持久的特徵, 不依賴情境產生作用。
(4) 自變數是必要先決條件
Eg., 自由勞動力→資本主義
。非因果關係, 自變數不是依變數的充分條件。
(5) 兩變數間一種內涵的關係
Eg., 官僚系統大小→官樣文章多寡
(6) 目的與手段間的關係
Eg., 用功程度→成績, 投資→利潤
。目的決定手段? 手段促成目的?
[非對稱關係之討論]
˙非對稱關係假設一個變數(自變數)是影響另一變數(依變數)的主
要原因, 例如: 年齡→看電影。因此, 非對稱關係使我們進入科
學的因果分析。
Note: 從1960年代就有人試圖以統計模型建立因果關聯的方向,
如;
Blalock, H. M., Jr. (1961)
Causal Inference in Non-experimental Research.
Chapel Hill: Univ.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Simon, H. (1957)
Models of Men.
N.Y.: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一般都認為因果分析是科學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 這是一種誤解。
科學的興趣是解釋與瞭解 (也是預測與控制)。
Bunge, M, (1959) Causality (Cambridge: Havard Univ. Press)
Part III, pp.305-306:
"...瞭解, 也就是該回答「為甚麼」的問題。有許多方法可以促
進瞭解...因果關係並非是瞭解實況的一個充分條件... 科學解
釋, 簡單地說, 是用法則來解釋, 而不盡然是用原因來解釋。"
因果關係只是獲致解釋與瞭解的方法之一。
Note: 關於「預測」, 一本通俗科學(數學)的書說:
"可是預測既不是科學的目的, 也不是它所擅長的。"
"科學只能預測現在。"
"也許可以把科學能做得很好的這類預測, 說成「模式的認知」"
--- 以上見 丘宏義(譯, Cole, K. C. 原著)
數學與頭腦相遇的地方, pp.99,100,103。(天下)
˙因果關係是一種決定關係。決定關係涉及兩個變數間的必然關聯。
因果關係只是許許多多變數間必然關聯中的一種而已。
˙調查分析者 (統計資料分析者) 所用的是相關分析 (關聯分析)。
在怎樣的基礎上, 可決定何者為決定變數 (自變數), 何者是被
決定變數 (依變數)?
[答]「可能影響的方向」是瞭解決定關係之方向的主要標準。
兩個因素決定變數影響的方向:
(i) 時間的先後:
Eg., 孩童大小便訓練→成年人格, 訂婚久暫→婚後幸福。
(ii) 變數的不變性及可變性:
Eg., 種族 vs. 收入; 教育程度 vs. 電視收視率。
但, 社會學變數有些只有相對的, 而非絕對的固定性。
例如: 社會階級 vs. 某種會員資格。
基於上述緣故,
(a) 應顧及相互影響的可能性;
(b) 可用多次面談的資料或邏輯及理論條件決定影響方向。
(c) 只要主要影響方向可具體指出, 或在理論上能站得住腳,
即可解釋此種關係是非對稱的(決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