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有人提出了一個論點:如果日本的婚後強制改姓制度不變更的話,大概 500 年後的 2531 年,全日本將只剩下一個姓:佐藤。這就是「2531佐藤問題」。

中國傳統只有男子才有真正的「姓」,女子只稱「氏」,但中國的姓氏並未趨於單一化,反而是愈來愈多元,當然這有因戰亂避罪等因而改姓之故;但如果是一個封閉社會(沒有遷入人口),又強制兒女從父姓(這才是關鍵,而非女子婚後從夫姓),是否時間夠長,就可能有些姓會消失,又最後會歸於單一姓?或者,這是因少子化問題才產生的結果?

假設一個地區某特定姓氏的人口比例是 p,其他姓氏人口比例是 q = 1- p。不考慮年齡、死亡等、離婚、再婚、不婚、生育數等等複雜因素,只考慮新的一代「最終」取代舊的一代,其姓氏比例如何變化。下一代是前述特定姓氏的,包括:是該特定姓氏的男性子代,及女性而結婚對像是該特定姓氏;而新一代非前項姓氏的男性,及女性與非該特定姓氏男性姑婚。假設沒有「同姓不婚」的限制,結婚對象姓氏同父代經姓氏分布。則新一代姓氏為指定該特定姓氏比例是

p' = p(1/2) + (p/2+q/2)p = p

相對地新一代非特定姓氏比例是 q' = q(1/2) + (1/2)q = q。式中假設了男性比例是 1/2;而 p/2 + q/2 是特定姓氏之新一代女性,加上非特定姓氏下一代女性。由上可知:如果結婚對象姓氏同全一代男女姓氏分布,則新一代姓氏分布與上一代姓氏分布相同。不過,古有同姓不婚之禁忌,若如此,在姓氏不只兩種(事實)情況下,假設各姓氏(上一代)比例分布是 p_i, i = 1, ..., m,婚姻對象依「同姓以外之姓氏分布」,則

p'_i = p_i(1/2) + Σ_{j≠i} p_j(1/2) p_i/(1-p_j)

上式意為:新一代是第 i 姓的比例,包拈其父代是第 i 姓的男子,加上父代非第 i 姓女子與第 i 姓男子結婚者。上式亦可表達為

p'_i = (p_i/2) [ 1 + Σ_{j≠i} p_j/(1-p_j) ]

不難驗證 Σ_i p'_i = 1,但 p'_i ≠ p_i。然而,例如 m = 3, p_i = 0.5, 0.3, 0.2, 則 p'_i = 0.4196, 0.3375, 0.2429, 原來 p_i 最高的雖然仍然保持最高,但其佔比卻降低了;而原來佔比最低的雖然依舊最低,其新一代佔比卻是增加最多的,不論從絕對增幅來看或相對增加率來看都比居中的來得高。再例如 m = 4, p_i = .4, .3, .2, .1, 則 p'_i = .3579, .3042, .2206, .1173,如同前一個例子,新一代比老一代的姓氏分布更趨於平均。因此,我們可以猜測在父權社會,妻隨夫姓或冠夫姓,子女隨父姓,在長久下去姓氏分布應趨於平均而非趨於單一。回到一般式,令 A = Σ_j p_j/(1-p_j),則

p'_i = (p_i/2) [1 + A - p_i/(1-p_i)]
p'_i - p_i = (p_i/2) [(A-1) - p_i/(1-p_i)]

由於 Σ_j p_j = 1, 諸 p_j 假設都是正數,因此 A > 1, 但 p_i  大時 p_i/(1-p_i) 也大,使得 A-1 比它小,因此 p'_i < p_i;反之,p_i 小時 A-1 可能大於 p_i/(1-p_i),因此 p'_i > p_i。當 p_i 愈小,則

(p'_i - p_i)/p_i = [(A-1) - p_i/(1-p_i)]/2

愈大。也就是說:當 p_i 愈大,p'_i 比之 p_i 愈傾向於減少,而且 p_i 愈大相對減少率愈大;反之,p_i 較小的,p'_i 較之 p_i 將可能增加,p_i 愈小則 p'_i 相對增加率愈大。如果 p_i ≡ 1/m,所有姓氏人口布相同佔比,則 p_j/(1-p_j) ≡ 1/(m-1), A = m/(m-1), p'_i = p_i,也就是說:如果某一代姓氏分布是均勻的,則往後各子代的姓氏分布也是均勻的。反之,若姓氏分布不均勻,

p'_i - p'_j = (p_i - p_j) (1+A)/2 - [(p_i)^2/(1-p_i) - (p_j)^2/(1-p_j)]/2

令 f(t) = t(1+A)/2 - t^2/[2(1-t)],則 p'_i - p'_j = f(p_i) - f(p_j)。求 f(t) 的導數得

f'(t) = (1+A)/2 - t/(1-t) - t^2/[2(1-t)^2]

在 (0,1) 之內使 f'(t) = 0 的唯一點是 t =1 - 1/√(2+A)。但 A = Σ_i p_i/(1-p_i) < 2, 事實上如果所有 p_i 都小於 0.2,則 A < 1.25,也就是說 t 在 [0, 0.5] 範圍內 f(t) 都是嚴格遞增的,因此 p'_i 保持了 p_i 的大小順序。於是,不失一般性,假設 p_1 ≧ p_2 ≧ … ≧ p_m,初代的姓氏分布為 p_i^(1), 第 n 代為 p_i^(n),則 {p_1^(n)} 是下降序列而 {p_m^n)} 是上升序列。它們都有界 p_1^(n) ≧ p_m^(n'),所以都收斂。而由上面的討論,若 p_1^(n) > p_m^(n),則下一代 p_i^(n+1) 彼此會更接近,所以

lim_n p_i^(n) = 1/m,  all i

也就是說:在前面關於「姓」的假設下,姓氏的分布,在歷經無數代的傳承中,逐漸趨於平均分布,而不是歸於一姓。

上面沒有涉及生育率問題,係假設一代一代傳承不會消失。但維持一代代傳承不絕的總生育率大約需要 2.1,也就是說平均一對夫妻一生生育 2.1 個小孩,怡好取代上一代,有相近的人口大小。而實際上台灣 2022 年的總生育率僅 0.87,遠低於替代水準;日本較台灣高出不少,也只有 1.26,仍遠低於替代水準。假設每傳承一代人口縮減為僅有 r 比例的人口,以日本前述數據為例,r 約 1.26/2.1 = 0.6,故某一代人口 N,第 i 姓的人口數為 N p_i,則下代人口數為

Nr p'_i = Nr (p_i/2) [(1 + A - p_i/(1-p_i)]

雖然第 i 姓期望人口數 Nr p'_i,佔總人口 Nr 的比例 p'_i 趨於平均,但期望值或機率只是理論值,如果某一性佔比 p_i(1) 相對較小,雖然 p_i^(n) 上升,但總人口 Nr^{n-1} 在減少,首先是較稀有的姓可能消失了;接著次稀有的姓消失了。在人口銳減的趨勢下,佔比較少的姓可能在平均效果發揮之前就消失了。不過,要使一個姓消失,除了 p_i^(n) 相當小以外,也要那一代的總人口 Nr{n-1} 夠小,使得該姓期望人口數 Nr^{n-1}p_i^(n-1) 小至只有例如個位數,甚至只有 1-2。很難想像這種現象發生在除某特定姓氏如「佐藤」以外的所有姓氏!若真如此,可能連「佐藤」也不在了?或者,因機率的關係,如「田中」之類的姓早就超過原來的第一大姓「佐藤」,畢竟前面說在傳承過程,姓氏佔比順序不變只是「期望」的結果,而在代代傳承中各姓佔比趨於平均,隨機的作用很容易使佔比雖較小但很接近的姓反超。以此觀之,與其煩惱歸於一姓的問題,不如煩惱人口衰退的問題。

筆者不曾看,也看不懂原日本研究報告,不知其假設究竟,只是以台灣「冠姓」規矩設定假設條件,依所定假設,不應該有歸於一姓問題,倒是小姓壯大而大姓縮減,趨於平均。或者本文假設不對,或者推理有誤?不得而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等死的老賊 的頭像
    等死的老賊

    劉應興的部落格

    等死的老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